体有之说,则正与王弼之言体无相对反。
《管子•宙合》篇亦云:方明者,察于事故,不官于物而旁通于道。……思之思之,又重思之,思之而不通,鬼神将通之。
即此处所谓得大形之正也。……考曾母先死,曾子不死矣。故郭象曰顺心则神功至也。原始最先,即远而无所至极也。又曰: 有精而不使,有神而不行……是故其寝不梦,其智不萌,其魄不抑,其魂不腾。
盖此等心境,尚可人神相通,则宜可人与人相通,故孔子以之说仁也。用心工夫至此,则可谓精而达于神矣。后之儒者,既尊孔孟,复重学庸,而深排老庄。
晦庵承伊川之说,而象山阳明则皆尊濂溪明道,而不乐伊川晦翁,则尚明尚知,先秦此一分野,即下逮宋明,犹变相存在也。然《老子》书所用字语之可证其书之为晚出者,则犹不尽于我先成诸篇之所论,爰再补列,以成兹篇。是庄周心中亦有正,惟非儒家孔孟之所谓正耳。老子曰: 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
《易•系传》亦言可久可大。此在孔子亦言之,曰:礼云礼云,钟鼓云乎哉。
此等意想,亦庄生所未有。盖谷之为水,流于山间,犹未达于平地。老子虽言曲,实以求全。谓吉凶之道,常主于相胜。
盖妙万物即是玄通万物至于其最先极微同出处,此即神之功用之所于见也。即李克吴起商君,何一不以武事自升进。夫微之显,诚之不可掩,如此夫。是谓深根固蒂,长生久视之道。
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下至春秋晚世,晋卿始多养士,而孔子与其门弟子,乃亦多于士之品格修养有讨论。
盖孔孟儒家尚言知,庄子鄙薄知,又谓为知者殆,故转而言明。此由于拈出其书中所用字语,而推阐申述其观点沿袭之线索,此一方法,即可证成各家思想之先后,必如此而不可紊也。
其为物不忒,即老子之常德不忒也。进入 钱穆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庄老通辨 。此即庄子所谓和而不倡,以随同于人为和。盖言化则异,言同则常,此亦庄老两家意向之不同也。故知《中庸》之为书,尤当晚出于《老子》。特别重提喜怒哀乐以言心,其事亦始庄周。
《老子》又曰: 善为士者不武。王弼曰:兑,事欲之所由生。
庄周特言此一气之化,而老子详说之,曰:冲气以为和,斯可谓精妙矣。又曰:自其异者视之,肝胆楚越也。
《系辞上传》亦用此曲字,曰: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。是即为后不为先,道者同于道,德者同于德,失者同于失也。
抑《论语》有之,曰:野哉由也。《孟子》曰:中心达于面目,中心与面目在外对文,不灭心专言中也。故《中庸》之言明,显承老庄而来。所谓其发若机括,喜怒哀乐,虑叹变慹,姚佚启态,乐出虚,蒸成菌,是也。
此皆由先天所禀赋,而越后转失之者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
此亦可证《老子》书之为晚出矣。其言日: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
不贰贰字,清儒如王引之朱骏声,皆考订其为忒字之讹。此乃心觉胸中有热,不得谓心热,是亦不得谓以中字代心字。
故兼观此渊与冲之两字之用法,而庄老两书之先后,亦可即此而定。《老子》书又以贞易正,其言曰: 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《老子》曰: 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庄周之言曰:言隐乎荣华。
《老子》书乃特喜用此冲字。夫唯不盈,故能敞不新成。
是老子心中亦有正,然近庄周,不近孔孟,则显然也。《中庸》言未发已发,亦承庄周。
故《论语》曰:齐桓公正而不谲。故知论学之不贵有门户也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brflx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kup/956.html
有话要说...